道性

道性
內煉名詞。 猶道的本性。 指人之元神。 《上清經秘訣》引《登真隱訣》: 〝道性者, 不有不無, 真性常在, 所以通之為道。 道者有而無形, 形而有情, 變化不測, 通於群生。 在人之身為神明, 所以為心也。 所以教人修心, 即修道也﹔教人修道, 即修心也〞。 參見〝<<念>>〞條。 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。 道教認為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之事物, 無論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識, 都蘊含有〝道〞的特性, 道性是悟道的機緣。 故又稱〝一切有形皆含道性〞。 這一教義與道家思想具有密切的聯繫。 《老子》書中認為〝道生萬物〞, 為之奠定了宇宙產生體系的哲學基礎。 《莊子》書中繼承此思想並加推衍, 認為〝道〞無所不在, 無所不有, 甚至連秭稗之類的無識之物、 屎溺之類的汙穢物中, 都有〝道〞的存在。 道教沿用道家的這一思想, 逐漸衍化, 形成其獨特的道性說。 《老子想爾注》中即主張, 〝一〞即是〝道〞, 散形以為氣, 遍在人身之中。 《西升經》中進一步發揮, 謂〝道非獨在我, 萬物皆有之〞。 《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》中也說: 〝夫道無也, 彌落無窮。 子欲尋之, 近在我身〞。 初唐孟安排依據《玄門大義》編撰而成的《道教義樞》卷八《道性義第二十九》中說: 〝道性者, 理存真極, 義實圓通。 雖復冥寂一源, 而亦備周萬物〞。 以為道性源出於〝道〞, 而圓通無礙, 普遍存在於萬物之中。 並提出〝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。 一切含識乃至玄生果木石者, 皆有道性也〞。 即認為世界上一切有識無識之物, 都有道性, 若〝能了此性, 即成正道〞。 《道門經法相承次序》卷上記述上清派道士潘師正回答唐天皇(即高宗)的問話中說: 〝夫道者, 圓通之妙稱。 聖者, 玄覺之至名。 一切有形, 皆含道性。 然得道有多少, 通覺有淺深。 通俗而不通真, 未為得道﹔覺近而不覺遠, 非名聖人〞。 認為大道圓通, 聖人通覺, 而凡物未通未覺。 要使未通未覺者通覺, 繼而成就大覺。 關鍵就在於悟道, 認識〝一切有形皆含道性〞的真諦, 才是得道正果的聖人。
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